Chrome CSS Drop Down Menu  
 
 
 
 [宝林寺]    [回朝壁]
 [天池灵龟]   [观音堂]
 [天坛宝鼎]   [石牌楼]
 [五台佛道]   [山门]
 [钟鼓楼]    [天王殿]
 [斋堂]     [九龙壁]
 [大雄宝殿]   [罗汉堂]
 
      
   一字禅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阅读:249
 
  -------------------------------------------------------------------------------------------------------------------------------------------

 

     /一苇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的就是忘。

忘,亡心也。亡,古读作“无”,也是“无”的意思。所以“忘”就是亡心,“亡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心不在焉。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心不在这里就是忘。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自然就没有,所以心不可得,就是忘。

过去的事是你的吗?你有的只是回忆。未来的事是你的吗?你有的只是憧憬或者担忧。所以只有此时此刻才属于你。可是此时此刻又在哪里?就在你说此时此刻的时候,那一个此时此刻已经属于过去。

也许你曾经有过成就,有过失意,有过快乐,有过忧愁,可是那一切都已经与你无关。你或者耿耿于怀,或者学着把它忘掉。耿耿于怀就是把它背负在身上,越来越沉重;忘掉就是把它抛弃在路上,一身轻松。你是智者吗?智者会怎样选择?

忘是一种境界,忘是一种了不起的修行。

比如陶渊明的“欲辩已忘言”就是一种化境。到达这种化境,就不必刻意去忘掉什么,而是一种与宇宙沧桑相融的发乎自然的忘。还说什么呢?需要说什么吗?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因为他忘了。

比如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是一种超乎天地间的大仁义。鱼儿离开水,你吐口唾沫救它,表面看起来好像大慈大悲,而实际上对它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你不认识它,或者不记得它,而它此刻正遨游于江湖。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自我去忘吧,尽情地忘掉一切。包括一切善一切恶,不过忘掉的善最好是你曾经的善行,忘掉的恶最好是你曾经的恶念。

而众生呢,则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吧。

 

结语:忘,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相,是一棵树和一只眼睛。

当年世尊悟道,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世尊找到这棵树的时候,看到的当然就是这棵树。他眼中看到的这棵树就是相,他所度的芸芸众生眼中看到的树就是相。因为眼中看到的树并不是树,而是树在每个人心念中的相。眼中看到的树是相,草也是相,山也是相,水也是相,蓝天白云都是相。

如果“相”再在心中运行或演化,就是比“相”还要远的“想”。

有人说人类历史上有两个划时代的苹果,一个是伊甸园中的那颗禁果,亚当和夏娃误食了它,于是就有了罪恶深重的人类。另一个则是在牛顿面前坠落的苹果,他从眼前所见发现了地球的引力,由此把经典物理学推向巅峰,并最终改变了世人的观念,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历史。

一颗苹果从树上坠落,普通人看到的是食物,而牛顿看到的却是万有引力,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苹果不同的相。

曾看过一幅漫画,一对夫妇看一场时装秀。模特在T形台上走,女人看到的是令人艳羡的时装,男人看到的是令人垂涎的婀娜肉身。或许在回家的路上两个人还在回味,女人想,如果我也能穿上如此艳服,会多么光彩照人;男人想,如果我能和如此佳丽拥有一夜激情,该有多么销魂。可见只因“相”不同,“想”也不同。

当年六祖投奔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风吹幡起,有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因为风动幡动都是相。

那么相究竟什么?形象点说,人或众生所见到的,其实是造化打了个比喻。为什么同一物事在众生眼中又各不相同?因为造化打的本是一个比喻,但一万众生有一万种理解而已。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树是相,草是相,山是相,水是相,蓝天白云是相,功名利禄也是相。人一辈子所争所抢所怨所恨原来都是一场空。

然而这些相并非一无所用,有多少有道禅师不过偶见某一种相而开悟,比如一排大雁飞过,一片枯叶飘落。虚妄的相也可以成为普渡众生的小船。

 

结语:相,眼睛中的树,造化的一个比喻。

 

 

 

 

 

 

 

 

 

 

 

 

 

 

忍,一把刀,一颗心。主干意向有二:一是“贪而忍”的忍,一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忍。

“贪而忍”的忍,解开说就是残忍的忍,是你自己把刀藏于心中。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忍,这种危险,不仅是受伤害者的危险,也是忍者自身的危险。平时把这把刀包藏于祸心之中,行凶的时候从心囊中抽出刀来,这一抽,就不免伤了自己的心。如果不思悔改,不需要多久,心灵深处就会伤痕累累,难以愈合了。

奉劝如此忍者,小心拿出你的刀吧,把它化成钢水,哪怕重新铸一口锅也好。饿了拿它来煮饭,如果自己吃不了,再施舍给那些没有饭吃的众生,不管他是人,还是一条小狗。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放下这把刀,你也是佛。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忍,解开说就是忍受的忍、容忍的忍,是别人把刀架在你心上的忍。

此忍有上中下三忍。

下忍是强忍所不能忍。因为着于我相,自心膨胀,又有刀架在心上,刀往下压,心往上胀,如此强忍,怎能不流血。可这却是多半的众生之忍,可悲又可叹。

中忍为忍气吞声之忍。这种忍者或有些教养,或怯于辩解、反抗,能忍则忍了,但未免也会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还是一种抛不开。

上忍呢,是一种大忍,忍不觉之忍,是一种忍的境界。忍者的心大得没有边际,因为大而虚空,因为虚空而没有踪影,因而忘其心无其心。既然无心,这把架在心上的刀悬在空中,又何害之有?忍,却不觉有忍,忍无所忍(注意,不是忍无可忍),就像如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彼时只因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大皆空,所以不觉有忍。

忍哪,或者自己藏刀于心,或者有人把刀架在你心上。你该怎么办呢?

 

结语:忍,一把刀一颗心。刀是你的,你就把刀扔了;心是你的,你就把心扔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太平胜景     |     线路图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粤(2023)00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