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念头 净化心灵
文/释宏满
作为学佛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要随时随地的照顾好现前的一念心,就象禅宗讲的那样“照顾念头”,因为在生活、工作和与人相处时,往往因为一念之差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悔恨终生。六祖说“前念觉则佛,后念迷则众生”,古德也讲“一念善心则天堂,一念恶意则地狱”。《华严经》也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见迷悟也好,善恶也好,生死也好,都在于我们一念之间。可见管住念头,护持心念,净化心灵,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只有照顾好了现前的一念,才能改变、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心。
我们知道,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照顾好自已的心念,不让自已的心念象脱疆的野马一样散乱不定,四处奔跑。其实,我们说到修行,想到的往往只是礼忏、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心。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
可是我们又有几个人真正认识自已的内心呢?《华严经》有说:“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大日经》也说:“云何谓菩提,如实知自心。”六祖惠能也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些经典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认识自心的重要性。然而如何认识自心呢?说到心、意或识,佛教唯识宗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可谓详尽透彻。
佛教唯识宗认为人有八个识,而八识都可以名为——或心、或意、或识,总称心意识。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为此,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始终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第六识名为意识,这是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等等,全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是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着自我。因此,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心识。佛教常讲“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他却一直潜伏在我们内心起着微妙的作用。
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或称念头。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真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如影随形,念头也是如影随行,功不唐捐。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所以念头如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导,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正如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个业也就是念头也叫做种子——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是不会消失的。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所以六祖慧能才创立以“无念为宗”的顿悟法门。
宇宙之间千变万化是什么?念头在主宰,意念在主宰,心念在造化。天灾人祸都是人的意念造成,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社会的和谐与混乱都延续到人们的心念里,所以为人千万不能产生不好的念头,一旦在心里生起坏念头,你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随之而变得不健康。所以佛教特别强调心念的护持,意念的专注和心灵的净化。而人的意志力或意念力,佛教是特别重视的,尤其是禅宗对禅定的修习,就是要通过对于禅定的修习,平定人的散乱心、攀缘心,使之专注于一境,把人身心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人的意念力就会变得起来越强大。就是身处逆境,承受魔难,一样能屹立不倒。这就如《遗教经》中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及 《金光三昧经》中所说的“制之一处,众缘断灭”那样了。详细解释就是要,我们时刻守护一颗清净心,做到心无杂念,以一念代万念对治杂念。
然而意念力的修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意念力是一种心灵能力,是眼睛无法看见的,它是以电波形态存在的,可以自由自在的在空间游移。当我们心里产生某种意念时,即使这意念没有实现,依能量不灭的法则,这个意念磁场仍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里,亦称空中档案,起着隐性的作用。而且这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人的生死解脱问题。
可见意念力的修习非常重要,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照顾好细微的念头。佛教强调“不怕念头起,只怕觉悟迟”,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不停的观照、观察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生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只有从根本上下手,看好念头,管住念头,转化念头,才能达到改善或净化心灵的效果,这是事关重要的。
所以今天人类外在行为的失衡,导源于人内心的不净。关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早就在二千多年前就彻见到了。于是针对人心的不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生致力于寻找医治心病之药,提出了八万四千法门之多,所以说,生态环境的失衡,空气的污染、各种资源的破坏,动植物的濒临灭种,归根结底,都源自于人类欲望的无法满足和人心的极度贪婪。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洗心,净心”下手,来根治人类的心病。所以针对这一问题,佛教提出了心灵环保的理念。佛经常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自心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