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壮游天地宽,何处觅清闲?宝林寺是我去得比较多的地方。
我原籍顺德,幼时随父母迁居广州,父辈常说起故里钦事,其中就有宝林寺的千人锅的故事,以及“未有顺德,先有宝林”的俗语。
我想宝林寺一如广州的海幢寺,总能勾起离乡别井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宝林寺初名“柳波庵”,始建于唐末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一直以供奉观音为主。至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顺德开县,也才有了“顺天之德”这一皇帝御赐县名的说法。
当新中国成立后所正在的宝林寺,在老一辈记忆中日渐模糊的时候。宝林寺于1996年选址大良太平山西麓易地重建(原址位于现今大良青年宫),我辈才有幸重见这见证了顺德由蛮荒到鱼米之乡,再到今日繁荣富庶的宝林寺。 听说宝林寺第二期工程观音堂已经落成并举行了开光典礼,是宝林寺的下院,于是,日前再到宝林寺,循宝林寺山路,到观音堂走走。
时值炎炎夏日,到得堂前,确是湖光山色,荷香袭人,观音堂位于宝林寺山侧,背山临水,构筑雅致,虽是与宝林寺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也许是一处庵堂的缘故,却另有一番韵致。穿过门廊,迎面可见片片紫竹,连片成林。紫竹林于《西游记》中多有提及,虽是神话,然天地造化,凡间确有紫竹一物,竹叶与普通竹叶无异,唯竹竿紫黑发亮,故得其名。置身其中,俨然就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听经人。相传观音菩萨所居的普陀洛伽山潮音洞前,也有一片紫竹林,观音菩萨常于紫竹林中讲经说法。
举步等阶,殿内观音菩萨法慧具足,金光耀目,佛笼虽亦精美绝伦,但仍难掩金身的纯美材质,回望庭园,清幽的环境,带来平伏的心境。我想要的,就是这种“屏风鸟渡尘嚣远,竹韵雨敲禅远院幽”的意境。四合回廊中的“二十四孝”石雕的故事,生动传神,那不是“卧冰求鲤”吗?还有那“单衣顺母”,小时母亲呵瞳常讲的故事,是我中华民族孝义的经典篇章。宝林寺勾起多少游子对顺德的记忆??据说这尊纯金观音就是旅港乡亲郑裕培先生,念宝林寺的源起,于宝林寺重建筹建之初捐赠的,自己身为顺德人,更加明白郑先生的故里情怀,也更珍爱宝林寺。
注:广州海幢寺,古时临海,凡有出海或离乡别井到海外谋生之人,必到该寺求平安,若能平安归来;或衣锦还乡,事心再到海幢寺还愿,故东南亚广州籍华人华侨,对海幢寺多有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