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 CSS Drop Down Menu  
 
 
 
 [宝林寺]    [回朝壁]
 [天池灵龟]   [观音堂]
 [天坛宝鼎]   [石牌楼]
 [五台佛道]   [山门]
 [钟鼓楼]    [天王殿]
 [斋堂]     [九龙壁]
 [大雄宝殿]   [罗汉堂]
 
      
   关于办好佛教院校的几点意见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阅读:611
 
  -------------------------------------------------------------------------------------------------------------------------------------------

佛教的发展与振兴,取决于佛教教育的成败。因为佛教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兴衰,关系到今后佛教发展的前途命运和未来走向。所以说,佛教教育是整个佛教事业的核心,办好佛教教育是更多、更快、更好地造就佛教人才的基础。已故会长赵朴初提出的“五大建设”,关键就是人才建设。人才不出,如何弘扬正法,绍隆三宝,续佛慧命,法轮常转呢?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信仰、愿力、学识、修行,堪当弘法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佛教的未来才有希望。直到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已由丛林式的教育转向了学院式的教育,因此,担当培养佛教人才的重任,就落到了佛教院校的头上。

 

如今,佛教院校成了培养佛教人才的主要基地和摇篮。因此,办好佛教院校是当前佛教界的首要任务和中心主题。到目前为止,广东省主要有四座地方性佛教院校,它们分别是潮州岭东佛学院、陆丰定光寺尼众佛学院、韶关南华寺曹溪佛学院、乳源云门佛学院。它们为广东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为广东省佛教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不容乐观的是,其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其实很早以前,中国佛教协会就曾在苏州、上海、北京讨论过佛教教育(即如何办好佛教院校)的出路问题。这充分说明从教界到学界、从国内到国外,都把佛教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佛教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佛教教育能否办好的最重要的动力,也是原始动力。直到今天,虽然就如何办好佛教院校,众说纷纭,一直也还没有得出最后的定论,但通过讨论,终归会找到最佳的关于办好佛教教育的答案。而且毫无疑问,这对佛学院的创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对于如何办好佛教院校的问题,近来又引起了教界高僧大德们的高度重视和清醒认识,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关心佛教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这次省佛协举办关于如何办好佛教院校的讨论会,意义极为重大。目的就是要针对目前佛教院校的办学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刻检讨,并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使广东省佛教院校能够走上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

 

那如何办好佛教院校,为佛教输送更多的人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值得参考:

 

一、教学硬件与软件的差距

 

以广东的佛教院校来说,在教学硬件方面,可谓是最为完备与齐全的。每一座佛学院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办公设备,教学环境方面也甚为理想,教师的生活待遇、住处,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别的省份的佛学院优越。可是在教学软件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教学的质量并没有因教学环境的优越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什么原因呢?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宗旨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教育模式单一、师资素质不高等方面,这些都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要提高师资的地位和待遇,以体现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二是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的水平。我们至今没有一所佛教教育和师范学院,这是不正常的。这也是大多数佛学院难以办出特色的原因之一。但是还有一点值得指出,有些佛教院校,师资缺乏或是素质不高,自然就会导致教学的不力。还有些佛教院校,对于有才干、专长的师资,却不会用或是不重用,导致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浪费和悲哀。
  

三、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关系到办学方针和能否造就有用人才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学僧想学的学不到,学到的用不上,不仅会挫伤学僧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适应佛教界的实际和社会的发展、住持佛教、弘扬佛法的问题。原则上初中级佛学院应以基础佛学课和文化课为主,适当安排一些知名法师和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高级佛学院或中级佛学院专修班则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所修专业设置课程,应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以扩大学僧的视野,提高学僧独立研究的能力。要逐步改变那种主要根据师资设置课程的情况。佛教院校教材不统一、规范,每个院校根据自已所隶属宗派或师资的水平而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的不统一,导致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别。当然也无法使初中高三级佛学院教学相互衔接上,而且也无法反映或检验一个佛学院的教学水平。
  

四、教育模式的改进

 

据有人对解放前、文革前、文革后三个时候的课程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这三个时期所设的课程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且佛学课基本上局限于对某经某论的学习。换句话说,不管我们如何标榜我们现代的佛教教育是学院式的教学,其实大多数佛学院的教学仍然没有脱离古代私塾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单一、陈旧,是很难培养出全方位的佛教人才来。对于处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如果只将佛教教育局限于僧尼、局限于寺院、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生阶段,这不大符合佛教的宗旨和佛教教育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和促进全方位教育。具体来说,即应以学院式教育为主,辅以丛林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甚至还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普及佛教教育。例如:各地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夏令营、讲经法会,还有函授教育,以及港台和东南亚佛教国家举办的短期出家活动,计算机网络上开设的佛教网站、佛教网页等等。21世纪应将这些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如果我们老是停留在过去旧有的办学模式上,而不找出适应当代办学的新路子、新思维,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以新的方式阐发佛教的教理、教义,那么我们的佛教教育,还会在旧的教育模式上重复。换句话说,今天佛教教育的出路是应找出适合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

 

五、办学要有自已的特色和优势

 

十多年来,佛教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十多所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多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规模不一的佛教院校,和众多的短期佛学培训班,长期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世纪佛教教育的整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容乐观的是,虽然佛教院校的数量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多,但是其教学质量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且一些佛学院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教育模式没有什么改变,所设的课程也没有多大变化,虽然说培养人才是一件大事好事,但是过分的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形成,自然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所以说,佛教院校数量的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办学的成功。尤其是在众多的佛教院校当中,要办得有声有色,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发展的形势和契理契机的原则,创造出一套有特色的办学方法。在教学上要有所改革,即各自院校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各具特色。或专宗研习,或专精某经论。有人对全国现有的佛教院校做了调查,发现各佛学院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将来的佛学院,在除去强调基本教义的学习外,各佛学院应有意识的拿部分精力强调各自的特色教育,即把到自己重心放在专业研究上去。比如南华寺曹溪佛学院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精力研究六祖禅宗;云门寺佛学院可以侧重对文偃禅师及云门宗的研究。这样,通过多年的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六、关于整改佛教院校的初步设想

 

根据国家宗教政策和有关思想精神,原则上一个省只允许办一座佛教院校。目前,广东省已经有四座佛学院了,但都属于地方性的佛教院校,至今还没有一所省级佛学院。所以,我认为,基于目前各佛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要设立一座省级佛学院,就应该在原有的几座佛学院之间,选择一所在硬件软件、师资、资金等条件比较充足完备的佛学院设立为省佛学院,其它三所佛学院是否可以以分院的形式存在。这样彼此之间既不互相消解,也不互相整合,只是名称上有所变化,一切教学都可按彼此的计划照常进行。以上意见,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古人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长远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或是一人一寺能够完成的。中国佛教院校的创办,毕竟时间不长。中间又因“文革”的断代,本身就已先天不足,加上各地佛教的发展也不平衡,而且目前我国佛教又正处在新旧交替,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时期,办好佛教院校的困难就更加艰巨了。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办学兴教的路子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今后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太平胜景     |     线路图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粤(2023)00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