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 CSS Drop Down Menu  
 
 
 
 [宝林寺]    [回朝壁]
 [天池灵龟]   [观音堂]
 [天坛宝鼎]   [石牌楼]
 [五台佛道]   [山门]
 [钟鼓楼]    [天王殿]
 [斋堂]     [九龙壁]
 [大雄宝殿]   [罗汉堂]
 
      
   省政协关于召开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阅读:629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国际地位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积累性的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地区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和服务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市场经济管理和调控的规范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问题,新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建立问题等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因此,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性的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及施政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现阶段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把握,更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驾驭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社会总体和谐,持久发展的高度。

 

所谓和谐,是天地万物发展运作的最佳方式。天和谐则风调雨顺,地和谐则物产丰富,人和谐则诸事畅通,国家和社会和谐,则人民富裕安康。和谐,是多么美妙的理念。然而,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早就有“天下归宁,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理想模式。古圣先贤们也不乏对和谐社会有着诸多的构想,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所以,我对和谐的理解是“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都能过上温饱乃至小康生活;“谐”右边的上面有个比字,下面有个白字,就是说话时要将心比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应知足常乐,自然就平和心态明白事理。

 

然而,要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保证国家的稳定繁荣,因为稳定繁荣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了国家的稳定繁荣和人民的安宁,社会各界才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走向和谐。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和谐社会是人类社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文明标志。它包括政治与改革、经济与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人文与自然生态等方面协调和谐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政治、经济、文化同步,而宗教——尤其是佛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人皆向往。作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佛教,一贯都是主张和平、和谐的宗教。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就以和平的形象,慈悲济世、利益社会、净化人心,自始自终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和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已的力量。佛教徒也一直遵行这种思想原则,从来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可见,佛教具有不排他性、包容性、和谐性,也是最具圆融的宗教。

 

佛教的和谐主要建立在“慈悲、平等、民主、宽容、尊重”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的上讲,可谓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因此,在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省的同时,代表岭南文化特色之一———六祖慧能创建的佛教禅宗文化,就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地方。其中是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了佛法与社会和谐不二的思想。他那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的偈颂,就是强调了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的不二,而并不是离开世间法有佛法的存在,这就调和消解了世间法与佛法的矛盾,也把不可思议的佛法具象到了人生、人间,使之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人生化了。佛教不再是远离人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了,也不只是少数人的信仰,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学得到解脱的。所以,毛泽东在1959年10月22日与班禅大师谈话时称赞六祖的《法宝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能够适应社会,与时俱进,并与之和谐相处,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才能体现佛法与世法圆融不二。

 

佛教经典描绘的极乐世界和各种净土,还原到我们现实社会就是一种安乐和谐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们,不仅生活富裕,幸福安乐,而且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这种社会不就是我们要追求达到的理想和谐社会吗?

 

还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一体同心、平等不二的。佛教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根本,以息灭贪瞋痴慢疑,破除我执为途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目的,“庄严国土”就是振兴中华,把国家建设好;“利乐有情”就是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使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在佛教僧团里,最强调“六和敬”精神, “六和敬”是僧团组织和合大众的原则;佛法的“涅槃”,证的是个体身心与整体法界和合一如的无碍境界,这些都可以说明佛教是追求和谐、实践和平的宗教。佛教还希望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体谅,反对贪婪、歧视和仇杀。佛教这种以人为本位的平等慈悲精神,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这些思想精神,对于营造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吗?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太平胜景     |     线路图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粤(2023)0000055